破土編輯丘琦欣採訪阿美族DJ汝妮 Dungi Sapor。原文於香港電子音樂雜誌 Electric Soul 11月3日刊登。 Read More
臺灣藝術家鄭先喻正以臺北科技藝術圈難以企及的步調創作引人入勝的作品。他於 2019 年獲得第二屆銅鐘藝術賞,並於 2020 年夏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舉辦該獎項的個展。接著,於 2020 年 12 月加入由 C-LAB 舉辦、鄭淑麗策展的 「LAB KILL LAB 」實驗計畫,參與〈米學院之米蟲革命〉的製作。目前鄭先喻正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 「Injector after Null」,展出期間 3 月 17 日至 7 月 4 日。 Read More
劉紹華是一名醫療人類學學者,長年在中國與臺灣研究衛生管理。從2002年起,她在中國四川涼山以民族誌方式研究涼山彞族的愛滋、毒品與流動青年的現象,深入分析社會變遷與國家衛生政策的關係。劉紹華從她對愛滋病與麻風的研究而深知,疫病、污名歧視、人權以及政治的互相關聯。在2020年出版的書籍《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裡,她從正在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切入,以多年積累的知識提醒讀者,這一波疫情所引發社會、人權及政治的困境與爭執,並非新穎之事,反而是歷史中反覆再現的問題。劉紹華舉各種例子描述在面對疫情的過程中,不可淡忘的歷史教訓。本書的特點在於,剖析國家所採取的、看似理所當然的政策,如「防疫大作戰」等口號標語或高舉前線醫療人員為「道德模範」,探討其未料的後果,以及其掩蓋社會基層問題的企圖。 Read More
《環保少女:格蕾塔》是一部講述關於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身為 2018 年氣候變遷罷課運動中心人物的紀錄片。時為高中生的桑伯格,抗議政府對於氣候變遷的態度冷漠,開始每個星期五的罷課。這個簡單的抗議行動,一開始只有她一個人,慢慢得到其他學生注意,最後,這個為氣候變遷罷課的運動成為全球性的運動。桑伯格的名聲因媒體炒作,成為全球性知名人物,也因此,聯合國邀請她參與了許多關於氣候變遷的會議。 Read More
有《農場我的家》這樣的電影,電影才可以被認定為有藝術價值。《農場我的家》創作的世界裡灌輸著奧秘、情感與美感。大師級導演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Victor Kossakovsky)是一位很有勇氣,對於影像、音效有著強烈信任的製片者 -- 這部電影沒有對話,更沒有旁白,組成這部電影的整體經驗是攝影的現實與影像內的聲音。 Read More
《逃出立法院》是一部荒謬絕倫的活屍搞笑片。此片開頭算是很好的,事實上電影一開始就有一個可能是整部片中最好笑且厚臉皮的笑話:「提醒您,觀影中如有一下症狀:眼乾、頭痛、想咬人、懷疑人生、懷疑自己已業障重。如有不適,請閉上眼睛。選錯電影只要忍耐 90 分鐘,不像選錯人您可能要忍四年」。 Read More
如果有人跟我一樣認定《瘋狂亞洲富豪》是亞裔美國人電影裡的大爛片,那很可能也會和我一樣非常欣賞《夢想之地》這部片。甚至可以說,《夢想之地》在亞美人影壇上是《瘋狂亞洲富豪》的完美鏡像。從主題到對於白人優越性(whiteness)的探討,《夢想之地》和《瘋狂亞洲富豪》是站在完全相反的位置。《瘋狂亞洲富豪》是關於極少數的那 1% 富豪族群,而《夢想之地》則是關於那剩下的 99% 一般人。對《瘋狂亞洲富豪》裡的角色來說,白人優越性可說是目標,但對《夢想之地》的角色來說,只求可以在他們的世界裡面生存、活著。《瘋狂亞洲富豪》把喧鬧與極端視為美德,而《夢想之地》則尋求著平衡。 Read More
位於台北的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管理的兩個白色恐怖園區之一。如果不了解台灣的歷史,這個公園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古樸的老校園,但是正如園區名稱所顯示的,這是專為紀念白色恐怖的歷史遺跡。白色恐怖受害者正是在這裡接受審訊、審判和監禁(槍殺現場在不同地點,現已拆除)。 Read More
您可能沒有聽說過陳正雄這位藝術家,但是在台南藝術界,他是稀有人物,自古文人相輕,可是他的作品和職業道德在台南藝界裡面,讓大家都是欣賞欽佩的。 Read More
台南美術館現正展覽的洪通個展:「再現傳奇 — 洪通百歲紀念展」是一個很詳盡的展覽。不只有關鍵作品,也有關於曾出現在洪通身邊的媒體狂熱。這個展覽也有比較少見的物品,比如洪通用的畫筆與他的畫簿。因此,這場展覽不只適合洪通粉絲與支持者,也可以讓其他人更加理解媒體如何創造藝術明星,以及媒體在藝術領域中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
裂縫.微光——勢必與屋共亡的攝影展,對攝影、社會運動、貴族化問題,以及共同為社會更平等而奮鬥的人來說,是個難得的機會。台南的鐵路東移案件已經進行了 25 年,而黃春香的房子是最後的保留地。這次展覽在鬥爭現場舉行,並將一直持續到房屋被拆除為止。 Read More